首页 > 资讯

长治:一部中国古建筑编年体史书

来源:凯迪网 2023-08-28 16:06:00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承载方式和表现形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图为:明清迷宫式古民宅建筑——九连环大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俄国剧作家果戈理说:“当诗歌和音乐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建筑在说话。”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古建筑创造了最庞大、最复杂和最耐久的物质产品——建筑物、建筑群、聚落、村镇以至城市。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表现的是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尚,反映的是当时社会财富和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而它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更能让人们通过对建筑的欣赏、体验和研究,发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宗教、风俗等的演变,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书。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谱系中,长治就是一座开放、博大、恢宏的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长治的古代建筑数量之多、存续之久、价值之高,超乎你的想象。目前,全市古建筑多达3500余处,分布在3400多个行政村,几乎村村都有古建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2000多处古代建筑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七个朝代而不间断,五代以后的古建筑实例有明确纪年的间隙不超过50年,金代以后不超过30年,完美展示了近千年来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演变序列,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古建筑编年体史书,这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有162处,占全国元以前木构古建筑的28%、山西省的33%,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且珍品、孤例众多。由此,长治赢得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的美誉。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伊东忠太曾撰写了一本《中国建筑史》,断言“唐及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已经不存在,只有在日本京都和奈良才有”。为了推翻这一说法,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8年间走遍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古建,其间先后四次深入山西,并最终在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这一唐代建筑,有力驳斥了日本学者的错误论断。如果沿着太行山南下,就会惊喜地发现,在太行深处还隐藏着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平顺县天台庵。

其实,在长治的古建筑群落中,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珍奇宝藏。

中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是唐代,全国仅存4处,平顺县的天台庵即是其中之一。天台庵原是一座佛教寺院,为佛教天台宗所创,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台宗殿堂。现存正殿一座,厅堂式建筑,全为唐制。殿身平面方形,基座由片石砌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瓦条叠脊。殿身正面、侧面的明间开间较大,次间仅有明间的一半,这在中国现存早期建筑的平面布局中是极少见的。四周设有木檐柱12根,圆形直柱造,柱头施有卷杀,卷杀较宋代更为和缓。柱间横向连接仅用阑额,无普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既无令栱,也无耍头,是最为简洁和原始的“斗口跳”做法。梁架与斗栱紧密地联结为一体,整体构架简洁明快,相交严实,稳固有力。许多做法与建于中唐时期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似,为中国小型佛殿中的佳构。据考证,正殿内原有十二圆觉塑像,百姓称为“十二美女”。十二位圆觉菩萨,是佛门教义形象化、概念化设计的产物,以此向世人和信众展示成佛之道。

图为:我国现存唯一的五代悬山式木结构建筑寺院——龙门寺

五代十国,前后仅50余年,为时短暂,又处于唐末战乱时期,古建实物留存甚少,全省仅有3处,其中2处在长治,就是位于平顺县的龙门寺和大云院。

龙门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北宋乾德年间(963—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敕赐寺额“龙门山惠日院”,又名惠日院。当时寺内僧侣已增至300多人。到了元代,寺院方圆七里山上山下的庙皆属本寺,无俗家地宅。元末遭兵燹,多数建筑废圮,明清两代予以重葺和增建。现存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建筑,是中国唯一一处集五代至清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其中,西配殿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三开间四架椽,悬山式,与五台山南禅寺相近,其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全国仅此一例。天王殿(山门)建于金代,三开间悬山式,中柱一列,分梁架为前后两段,构造灵活,外形秀美和谐,各部构件比例适度,梁枋断面不尽一致,尤其明间补间出45°°斜拱,凸显金代建筑风格。大雄宝殿(正殿 ,)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是寺内等级最高的一座单体建筑。该殿台基高峙,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檐九脊顶,殿顶琉璃脊兽,形制古朴,色泽浑厚,为元代烧制。燃灯佛殿(后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梁架用原始材料稍加砍制使用,富有自然的流线型,斗拱疏朗,肥厚敦实,无补间铺作,主要构件构造纯朴,有显著的元代建筑特征。其余殿堂均为明清两代重建。

图为:全国仅存的五代壁画寺院——大云院

大云院始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938年),初名仙岩院。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敕改名大云院。现存大佛殿建于五代,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平面接近方形。殿前无月台,前后檐当心间辟门,前檐次间安直棂窗。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柱头上于栏额之上加施普柏枋一材。梁架为“六架椽屋,四椽对乳用三柱”,上有驼峰、托脚承平梁,平梁上有驼峰、侏儒柱、大叉手、捧节令以承负脊。驼峰较小,侏儒柱甚细,是此二构件初产生阶段的雏形。大佛殿的普拍枋,是中国木构古建中使用最早的实例,是中国木构建筑由唐朝模数制向宋代营造法式演变的活化石。殿内斗、枋等构件上保存有一部分五代彩绘。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上保存五代壁画22平方米。东壁画题“维摩变相”,8个伎乐一边奏乐一边起舞,表现出超人的神态仙姿。扇面墙正面上部画飞天,两侧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后面画“西方净土变”,云气缭绕,菩萨、天王、侍从等参插其中,各像面相圆润,肌肉丰盈,乐舞伎广袖长裙,姿态柔丽俊美,唐代画风犹存,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中唯一仅存的五代时期作品。

长治的宋、金建筑,制形和结构技术水平高超。始建于后凉神鼎元年(401年)的长子法兴寺,现存建筑布局为唐代特征,经楼、佛塔在殿之前部,中轴线依次布列山门、舍利塔、圆觉殿和菩萨殿,两厢为关公殿、伽兰殿和碑廊。现存自唐迄清碑刻17通,记载了寺史沿革和建制。圆觉殿为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重建。殿内宽大的佛坛上现存彩塑19尊,其中十二圆觉菩萨像,造型俊美,工艺极精,为宋代彩塑佳品。虽为宋塑,但却保持了大唐的风韵,气质奔放而不失清雅,体态丰满而不失秀丽,身形肥腴而不显得臃肿,盛唐时期所崇尚的“丰满”美和宋代所追慕的“纤秀”美完美结合。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为天王殿和千佛殿,两侧东西配殿为卧佛殿和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东北隅为方士院。千佛殿为寺内主殿,殿内佛坛上塑一佛二菩萨,背后为倒坐观音。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威武有力。三大士殿内塑三大士及十八罗汉像。地藏殿内塑地藏藏殿内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技艺极佳。寺内彩塑均为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造,虽经后代的修饰装绘,但仍得见宋塑的神韵,是中国现存的宋代罗汉塑像中唯一有确切纪年的。法兴寺圆觉殿十二圆觉像和崇庆寺千佛殿十八罗汉像,完美显现了宋代彩绘的卓越成就,被专家誉为“宋塑之冠”“东方彩塑一绝”。平顺县九天圣母庙集宋、元、明、清四朝建筑于一庙,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古代建筑群,实属珍贵。而它的献亭作庑殿顶形制建筑风格也极少见,属于超规格设计与建造,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与研究价值。特别是它在北宋重修时创建的舞楼,印证了宋代戏剧舞蹈艺术与宗教文化互相结合、互为依存、共同发展的盛况,为全国少见。

图为:悬挂在太行山腰的古寺——金灯寺

长治的元、明、清建筑也有众多珍品。创建于明万历九年至十一年(1581—1583年)的潞州区观音堂,观音殿为正殿,广三间深两间,单檐悬山顶。殿顶黄绿两色琉璃吻脊,纹饰为蟠龙与西番莲纹样,形象逼真,典雅大方,为明代遗存。匾额“观音堂”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诰封兵部侍郎郜钦所题。观音殿内的三面墙壁及屋顶梁架之上、门窗顶部,皆是描金彩绘的泥胎彩塑、悬塑,现存约500尊。彩塑、悬塑相间,儒、释、道三教共融,或坐坛上,或依山墙,或悬椽望。设计精妙,手法精湛,造型精美,国内少有,具有极高的彩塑艺术价值和文物历史价值。被誉为“海内悬塑之冠,明代悬塑珍品”。潞安府城隍庙规模宽敞,构造壮丽,元、明、清三代建筑共存,充分反映了元、明、清三代中国古建筑构架布局特点和上党地区的地方风格,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府城隍庙。上党区玉皇观(五凤楼)结构错综复杂,形体壮伟高大,相同规模风格的全世界仅有3座,另外两处一处在北京,另一处在日本京都。

图为:历经千年风霜的潞安府衙(上党门)

长治的砖石建筑遗存较多,唐代以塔为主。建于唐乾符四年的明惠大师塔,塔高约6米,平面方形,塔基用青石垒砌,高约1.5米。塔身单檐四柱式,南面辟门,中空。塔顶四坡,瓦陇皆备,中置叠涩刻山花蕉叶,塔刹束腰,基座上刻有露盘、仰莲、宝珠等。塔身门之两侧雕金刚像,门上托起塔檐部分,雕伎乐人,奏乐歌舞,活泼生动。两边线刻缠枝花纹,造形优美,比例适度,做法古朴精巧,细部装饰典雅,造作技巧纯熟,是研究唐代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被学术界视为唐塔之珍品,《中国古代建筑史》引为典型例证。建于唐咸亨四年(673年)的长子法兴寺舍利塔,塔体为砂石构造,平面呈回字正文形,重檐楼阁式,底层檐墙与内槽墙的墙身均用石板迭砌,塔檐叠出三层,内部顶端构成四方藻井。塔顶四坡施脊椽,四角为攒尖宝珠顶,下层内四壁满布壁画,人物形象端庄,服饰色彩深沉。塔内顶部藻井内浮雕八瓣莲花,十分精致。相传楼上原为安放舍利子的地方,后藏存佛教经书,故又有藏经楼、石经楼之称。此塔似塔非塔,似楼非楼,似殿非殿,建筑形制之独特,在中国现存古塔中绝无仅有。寺内另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唐代燃灯塔,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年),系以青石雕造,结构精巧,雕刻精细,古雅秀美,表现盛唐时期石雕建筑艺术高超水平,是研究我国唐代以前建筑艺术与石刻艺术重要的实物遗存。这种形制灯塔,全国仅有3座,此为其一,堪称珍品。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大云院七宝塔,通体用坚硬的青石雕造,塔基八方形,覆盆式莲花池瓣底座,第—层的束腰上雕飞马、狮子、麒麟等吉祥动物,活灵活现。第二层的束腰上雕乐人翩翩起舞。第三层正面有门,门顶双龙戏珠,惟妙惟肖,门两侧侍立二天王,神情庄重严肃。周围转角,龙蛇盘旋,使人惊叹于古人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力。第四层雕帐幕低垂,前后都有假板门。第五层雕云纹大圆盖宝珠嵌顶。整座塔体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杰作。

长治现存隋以前石窟及其他建筑约16处,沁县南涅水出土的北魏石刻1126件,其数量之多、内容之繁、雕刻之精、保存之好,堪为全国之最,是全国唯一集中反映北魏至宋代建筑外观及构建形象的实例。悬挂在太行深处悬崖绝壁之上的平顺县金灯寺石窟,始凿于南北朝北周(557—581年),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1506—1620年)扩建,现有大小石窟17个,佛龛37个,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最大洞窟为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窟内地面凿为池沼,水清见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桥,佛台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30余尊,浮雕壁画79幅。寺院内有关帝殿、钟鼓楼、丈八佛殿、延寿殿、聚仙楼等木构建筑20余间,明、清碑碣40余通。寺外有千佛塔等石塔46座。金灯寺石刻,是中国石窟造像尾声中的巅峰之作,它们与敦煌系列共同构成了中国彩塑造像艺术的完整体系。

图为:全国唯一集中反映北魏至宋建筑外观及构建形象的实例——南涅水石刻(沁县北魏)

长治还有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遍布太行山上、漳河两岸。目前,已有8个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8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们向人们呈现的是上党古老的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上党记忆,而带给人们的,则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和撼人心扉的心灵感悟。特别是沿浊漳河两岸的古建筑尤为集中。在平顺县和潞城区相邻处的浊漳河谷,20公里之内居然聚集了8处国宝级古建:王曲村天台庵是全国仅存的4座唐代建筑之一,由天台庵溯河而上,不远就可见辛安村的北宋建筑原起寺。源头村龙门寺是中国唯一一处集五代至清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大云院有中国唯一仅存的五代时期寺观壁画,元代的夏禹神祠和金代的回龙寺“一村两国保”,北宋的淳化寺和佛头寺相邻村两村隔河相望。在长子县城以南的张店镇,方圆5公里内,不但拥有国宝级的法兴寺、崇庆寺等古建筑,还有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迷宫式民宅九连环大院。可以尽情领略法兴寺圆觉殿十二圆觉像和崇庆寺千佛殿十八罗汉像的“宋塑之冠”“东方彩塑一绝”之风韵。而在九连环大院,你则可感受到北魏星学家李业兴“诸子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精通”的大家风范和北方民宅的建造风格。这样的古代建筑群落,在长治乡村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一处处古建筑,就是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演绎着奔流不息的历史发展长歌。

一处处古建筑,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示着精妙绝伦的建筑艺术成就。

一处处古建筑,就是一盏盏文化的灯塔,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华夏文明之光。

走进长治,走进这座开放、博大、恢宏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寻访文明踪迹,触摸历史沧桑,领略文化魅力,聆听历久弥新的古建筑讲述这片土地所见证的历史浮沉,必将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必将是一场心灵的震撼。(来源:山西日报 王一平)

上一篇

苏盐井神:今年已有产品出口到日本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为你推荐

最新热文